产品经理的野蛮生长

作者: 唐杰 分类: 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 2016-08-20 00:17

经常收到私信咨询,说是看我的文章成长的,但是做了产品职位半年、一年、甚至有人是更长的时间,都感觉收获平平,要么是没人带,要么是机会少,问问我怎么办。

对于向我咨询这类问题的人,我只能无奈的笑一笑了,然后在心里说一句“你活该”。我不是自命清高,实在是有些人声称看我文章成长的,但是我在文章中不止一两次输出我的成长经验,不止一两次给大家分享学习方法。我写给0到1岁产品经理的文章多到让很多读者都看吐了,有些人竟然工作一年左右了还在迷茫学习方法。

学习一点都不上心啊,不知道做做笔记,把分散的博客文章的知识串成系统化的实践方法。我在产品岗工作半年之后就写出了代表作“产品需求文档的写作”的系列文章,当时全网都没有关于PRD写作的案例文章,我首个原创分享了一套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知识,被很多公司申请采用成他们内部的产品流程,还被一位叫刘文智的抄袭成培训教材。

杰出产品经理-笔记

给大家展示一位读者做的笔记

我半年就能有成熟的经验输出,而有些人工作一年了还在迷茫怎么入门,这不是说明我有什么天赋异能,只是因为我有两爱一心,我爱产品、我爱折腾、我有好奇心。

好了,开场白结束了,我上面的表述都是露着可爱的微笑脸写的,没大家想的那么严肃哦,我还是很爱我的读者的,当然如果是杰出PM会员,我会更爱的。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两爱一心”和系统化的实践方法

1、我爱产品

我喜爱产品的状态是渗透到我的现实生活中的,还被我的亲戚们认为是一种幼稚,甚至我的大表哥曾经都到过我的博客,在我的《如何成为出色的产品经理》的文章中直接评论说“还是年轻啊!等你过一段时间再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写这篇文章是多么的幼稚!”。可是如今过去了5年了,我的热情依旧不减当年。

产品岗是一个很“主动”的岗位,知识学习要主动,行业积累要主动,创新构思要主动,产品推进要主动。一切都是要主动的,如果没有那般热爱和兴趣,只是想混口饭吃,这个职业真的不适合,混的也很累。

2、我爱折腾

在《异类》一书中有一段话“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我之所以成长的快,那是因为在成长期里,我每天工作和学习时间至少12小时,连着有五六年以上。并且在我做iHerb项目的时候,第一年里每天只睡6个小时,其余时间除了吃饭,都在折腾这个项目。最近几年因为我已经熟能生巧,大大提升了效率,所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时间。

如果按照一万小时定律计算,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算是折腾的话,那都要三四年时间积累。工作时间还有很多杂事和会议,再加上自己开小差,每天有没有充足的8小时还不知道呢。另外不要说下班后看看行业新闻,读读别人分享文章也算折腾,那只是一种知识输入,一点用都没有,能输出的知识才是你的经验,折腾就是最好的一种输出方法。所以如果在学习期或者成长期的时候不能快速进入职业状态,那么别说三四年了,一两年的磨合期就能让很多人半途而废。

没有那个热爱,又想安稳的不折腾,那真没必要选产品岗。至于怎么折腾,一会在下面实践方法里我再介绍。

3、好奇心

爱容易骗人,就像我们喜爱某个人一样,会有很多影响因素让我做出错误的判断,但是好奇心却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我采用RSS的方式订阅了很多国外内的信息源,每天逐条过滤阅读,原因就是我对科技行业充满了好奇心,不想错过任何重要的信息。好奇心给了我探知欲,驱动着我热爱和折腾,让我不知疲惫的勇往直前。

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产品或者技术,如果你不好奇它的运营环境,不好奇它的实现原理,不好奇它的业务模式,不好奇它的用户群体,等等之类的都没有好奇心。

看到一个有疑惑的名词或者领域,如果你不好奇它的真实含意,不好奇它的市场环境,不好奇它的领域竞品,不好奇它的产业链,等等之类的都没有好奇心。

看到一篇行业新闻或者知识分享,如果你不好奇它的关联背景,不好奇它的同行评论,不好奇它的观点结构,不好奇它的独立思考,等等之类的都没有好心。

以上如果都没有好奇心,不想研究个透彻,明白个原由,那么还怎么做产品创造和创新。如果只是觉得新鲜,或者被动的去学习和折腾,那都不是真正的爱,做起来也会越来越累。有些人自己不看不研究,凡事就喜欢问,看起来求知欲很强,其实就是伸手党。比如在《产品经理的学习建议》的文章中,我提供了很多开源程序的名称供大家研究,但是一位读者看似很有求知欲的在评论区向我求教这些程序的参考网站和下载方式,这就是典型的伸手党,开源程序的名称都在文中配图里有了,只要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官网,却懒得动手向我要下载地址。研究开源程序需要懂点技术知识,安装程序的语言环境,这个稍微有些小复杂了,连官网都不想搜索,我估计下载完程序也会懒得安装研究了。


我的“两爱一心”也不是我独有的论点,在中国古语里就有“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学的时候教室里也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国外也有“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归结起来都是要花时间死磕自己,自虐式的学习、折腾。

一万小时定律表述了一个努力练习的沉淀时间,任何一个领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努力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有套路的努力,也就是“刻意练习”。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根据我在《产品经理的三种职能》的文章中定义的产品经理来分享一下我总结的刻意练习的方法。

1、功能型产品经理

功能型产品经理主要就是设计功能,通常都是刚入门或入门不久的产品经理,像产品助理(专员)也是属于功能型。功能型产品经理一般只需要懂工作中的各类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各种常见的产品模式的用户角色和功能结构,懂得这两大项就完全可以胜任功能型产品经理的工作了。

1.1、熟知各类产品模式

产品模式名词有很多,并且还在不断产生新的,比如常见的有BBS、CMS、Blog、SNS、C2C、B2C、B2B、B2B2C等。近几年产生的有P2P、榜单模式、Magic等。另外也要去了解一些技术模式的名词,比如IaaS、PaaS、SaaS、Usenet、IRC、Mailing List等。

了解这些模式的意义在于理解产品架构中有哪些权限角色和功能结构,以及这些模式有哪些产品,分别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是什么样的。甚至应该找一找这些模式的开源程序,自己把玩一段时间,去充分的理解这些模式产品的逻辑。

科技的本质是传承,中国互联网缺少产品层面的创新,其实也跟不少人没有那个早期网络传承有关。现在有些非常优秀的产品,就从老产品里吸取了不少灵感,比如Slack就从IRC中继承了很多优点,微信公众号就继承了Mailing List的技术原理。

了解历史和掌握历史,是产品经理最基本的基本功,这就好比你要做一个O2O产品,那么你至少要熟知B2C产品模式,甚至要把电商类的各个模式都要了解。

1.2、理解产品架构设计

实际上产品规划和设计就是产品架构的规划和设计,这对于功能型产品经理尤其重要,以至于我在《杰出产品经理》一书中特别开了几篇文章系统的介绍了架构设计的知识。详细介绍大家可以翻到书的89页。理解产品架构,就要理解“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这个公式。

另外,大家也可以借鉴原型来认识架构,通过原型练习来还原产品逻辑,分别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临摹练习,先找几个自己熟悉的产品,尽量找一些小而美的产品,不建议功能庞大的产品,然后临摹把它画成原型。通过临摹来还原理解产品结构和页面元素,拆解系统层、数据层、业务层、框架层、表现层。在成为某领域专家的路上,都需要临摹名作(名画、范文等)。做网站、做App、做互联网产品也是一样,如能完全复制一个产品,思考对方在色彩、文案、流程等的选择,对自身成长很有帮助。

第二步:改造练习,找几个自己用着不爽的产品,把这些产品进行重构,画出新原型,同时也结合一些自己的想法,从中删减或挖掘一些新的亮点加进去。这一步不是还原理解产品了,而是输出产品,将你的知识输出沉淀,最终成为你的经验知识。

第三步:创新创造,这时候就可以随便找个需求,比如从工作中或生活中寻找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用户需求,然后把这个需求用互联网的方式满足,画出自己创造的产品原型。这一步建议采用MVP模式来创造第一版产品,这是体现你对产品价值输出的一种实践。

2、运营型产品经理

运营型产品经理就需要对产品进行全局性思考,负责产品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产品的一系列策划工作,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后续运营和拓展。所以运营型产品经理不仅仅需要考虑产品实现,还要考虑产品市场以及运营。正所谓产品和运营不分家,产品决定运营的宽度,运营决定产品的深度。

运营代表了市场和商业的能力,这是体现产品经理软实力的地方,也是很多产品经理招聘中不明说,但是面试时会试探的能力,比如聊行业、聊领域、聊竞品等。功能型产品经理体现的是产品架构和UE等相关的硬实力,这部分是能短时间刻意练习出来的,但是软实力是需要实打实的折腾出来的。

2.1、折腾出经验

在《蜗牛快跑》一文中,我怀念了一下“个人站长”时代,那真是一个互联网全民野蛮生长的时代,值得产品经理去了解一下。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中小型公司,产品经理都得靠自己不断折腾才能积累出经验,才能实现野蛮生长。

文中我给出了一条建议,每月将工资定额存储一定金额作为项目基金,比如每月1000元,这笔钱用于自己业余折腾项目使用。有灵感的时候,将这笔基金投入到项目运作当中,如果项目失败,可以当作学费,毕竟自己从中学到了知识。如果项目有起色,可以追加投入,成功了还能有不错的回报。

自己主导折腾项目,可以让你实践运用一遍全面的知识,包括产品、设计、技术、运营等知识,另外还有很多潜在的积累,比如外包服务的选择、特定领域的了解、市场环境的认知等等。产品经理没有自己独立整体的把控和运作一个项目,没有从头到尾的经手一个项目,就谈不上懂业务,更谈不上专业能力了,这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产品经理。

在折腾的时候,功能型产品经理阶段所积累的产品模式和开源程序的经验就至关重要了,因为产品思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需求。为什么工作经验越多薪水越高?因为丰富的经验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不仅仅是需求的实现成本,还包括用户的使用成本。比如需要做一个母婴产品的孕期提醒功能APP,这样的功能前期可以先使用微信做一个功能型服务号,积累用户后再扩展独立APP,这样不仅仅降低了实现成本和用户使用成本,也能利用微信的用户基数快速传播获取用户。但是这仅仅是产品策略的战略方案,还不是产品思维。

真正的产品思维就是以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这个微信公众号需求。常规思维可能是开发一个推送功能的CMS,产品信息结构就是一个时间轴的信息流,会针对用户的阶段推送对应阶段的孕期提醒内容。但是经验丰富的PM就不会这么做,因为从产品思维来讲,实现需求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低成本的才是最有竞争力的。

最低成本的方式就是:孕期40周,做40个适配手机端的专题,根据用户阶段推送一个图文链接到对应专题,这样不仅仅提升了专题内容的灵活性,还能PC端共享使用。技术上只需要定制一个推送图文链接的功能,这就不需要开发CMS了,技术实现成本上无疑是最低的。

因为我们项目基金肯定是资金有限,所以我们在产品实现的时候,就要考虑低成本的方案了。我建议利用自己积累的开源程序和模板引擎的知识,把自己的需求和相关程序对比,然后尽量减少开发任务,以此降低需求减少费用支出。

比如当年我折腾做了一个海淘比价产品,基于对产品需求的理解,我最终采用了ECShop作为主程,火车头作为价格采集器。在需求实现的时候,我采用外包形式,花了两千元找人定制和改良了ECShop的商品结构,让B2C商城的商品信息支持多个价格,每个价格属性里有商城名称、链接、价格等字段内容;前端设计和代码外包找人1000元;火车头价格采集的规则和定时任务设置花了500元。总计花了3500元,我实现了一个比价产品,在之后的运营过程中,我又实践了运营知识,然后根据用户反馈又迭代了几个版本和基于这套数据又开发了凑单功能、榜单功能。这些之后的新需求都没有再用项目基金,因为比价程序自身已经每月产生了收益,并且超过了我当时的工作工资(但是我没有辞职,毕竟这是副业折腾的项目,不是创业,要区分主次)。

我对于折腾的执着,致使我每月除了生活支出之外,其余都会投入到折腾中,这些折腾经验极大的加速了我的职业成长,让我充分的施展和实践了运营型产品经理的知识。虽然在早几年一无所获,但是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近些年的时候,因为我有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了,所以折腾的几个项目都有不错的成绩。有了这些经历和经验,我在职场中的决策也会越来精准,环境掌控和产品效率也会明显提升。

2.2、不折腾没经验

折腾的意义在于学习和实践一下营销(运营)的知识,其实不只是产品经理,所有maker都应该学点营销的东西,做东西时要思考:谁会用?用户在哪?若不用我做的东西,用户用啥?如果没人注意到我做的东西我该怎么做?如何让用户关注我做的东西?

无论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仅仅靠工作自身带来的自我提升,是极其有限的。产品新人无论到什么公司都会感觉很有收获,原因在于你是一张白纸,随便画两下都会有反应。待你熟悉了产品工作之后,能够熟练的完成现有工作内容,这时候才是谈自我提升的时候。

在大公司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工细致、权力分散、流程控制,工作必须划分为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每个环节上无论有多少人来去,都不会影响到业务进程。在这样的架构之下,每个人就是螺丝钉,所能学到的业务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换一家公司,如果流程和分工不同,那么所掌握的能力基本就无用了。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的人基本上就废了,进入了眼高手低一族,成了温室里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却又自视很高。

在小公司里最大的特点就是情况多变、工作杂乱、流程不清,小公司的不规范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环境,因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工作杂乱接触的知识面也会比较多,流程混乱也能让自己掌握更多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环境不够系统化,需要自身有很强的总结梳理能力,如果没有老司机带一带,很多人也就迷失了。

所以无论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折腾都是必须的,因为任何一个环境或领域,一旦久了之后就能熟能生巧,养成惯性之后就会磨失自己的活力,开始安稳了起来,这是很危险的。但是折腾不是闹腾,折腾是让自己时刻保持活力,不让自己活在舒适的状态之下,它更像是一种自虐。

在体育领域,优秀的运动员不是刻苦练习让自己的运动项目变成自己的肌肉记忆,优秀的运动员是让肌肉记忆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还能随时转变,这对于经常练某一个动作并练成了肌肉记忆的运动员来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产品经理就是要有这样的能力,通过折腾来突破自己的“肌肉记忆”,增加更多经验副本。

3、管理型产品经理

管理型产品经理就偏向于行政意义上的管理者了,比如产品部门经理或者产品总监,总得来说就是“管人”和“管事”。管人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一项,因为不同的企业文化和个人喜好,会有不一样的方式。管事就是一项以目标为导向的任务流程了,它包括了产品线管理、沟通和协调公司资源,对接产品和业务,所以管事要有很强的战略思维和决断能力。

管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本文我也不过多介绍,单独给大家推荐一篇扩展阅读《产品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另外在你掌握高效工作的技能前,再好的工具都没用。在为团队或者个人选择所谓的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前,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一套高效工作的流程。就像体育运动一样,你花时间去学的是play the game,而不是买了最好的器具(球拍,球,护膝等)后,你就神奇地成为运动健将了。

管事,要先会做事,也就是作为管理者也许不必要深入每个细节的执行工作,但是至少要知道如何实现,以及怎么分配任务和跟进进度。产品经理的第一项职能“功能型产品经理”就是让我们掌握如何做事,而第二项职能“运营型产品经理”则是让我们掌握如何做正确的事,也就是战略思维和决断能力。

知道了如何做事,以及做正确的事,也就知道了工作任务有哪些,这时候管事就是以目标为导向,将这些任务事情分配给团队成员,大家一起协同完成。实际上就是掌握了前两项的职能知识之后,发展成管理型产品经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最后一句,说一下产品经理的职业规划,在选择一家公司或者一份工作的时候,产品经理应该先问问自己,你能不能为它做点什么,而不是这家公司有没有前途。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赞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3条评论
  • sYnecs

    2016年12月17日 14:41

    对于刚入门或者转行的人来说,有点难,因为之前的工作方式不一样,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还是挺难的。。

  • Eho

    2016年10月10日 17:18

    学习了,货干不糙

  • 刘靖

    2016年8月29日 18:04

    文章很好,重在实践。
    博主提到的3个练习方法,对应模型也是功能型->经理型->CEO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