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PIC 项目,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解决了老板没业务可做的问题。
很多人想通过自雇 EP 来新加坡定居,以及拿到身份,但是海外没有业务,实在不知道做什么。
于是移民公司抓住了这个需求,结合宽松的 EP 政策,包装出了 PIC 项目。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买金融理财产品(基金、股票、保险等),不需要经营实际业务,然后轻轻松拿身份。
但是,真实情况是:
在新加坡所有公司都可以购买金融产品,不是买了金融产品就等于投资公司。比如我的软件公司和秘书公司,购买金融产品不等于变成了投资公司。
在新加坡大家都是用公司管理金融、房产等等各种资产,因为个人购买,将来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太高了,所以大家都是用公司操作。
PIC 项目的坑需要两年才能发现。
申请 EP 的时候,人力部不能全面了解候选人的公司,只要评分和经历符合条件,就会给 EP。
但是续签的时候,公司状况一目了然。
公司管理的资产一两百万,收益来自金融交易(不是现实中的投融资市场),根本不是投资公司,纯纯的空壳公司,没有实际业务。
好一点的情况是公司有一两个雇员,但是依然没有业务。人力部会质疑公司从海外招聘一名高管的必要性。虽然候选人是公司的股东和董事,但本质上是一家新加坡公司从海外招聘一名管理者。
新加坡希望看到的公司是:有实际业务,能越多越好地促进本地就业,并且财务状况健康,能够支撑成本,无论有没有身份都可持续经营。